年终盘点|区域经济加速起势!“双都市圈”建设疾驰 “十强县”研投超313亿
岁末年初,区域经济发展行至新的路口。即将过去的这一年,经济大省“挑大梁”重任在肩,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回顾这一年,山东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向海洋逐风揽电,“蓝绿相间”;新型城镇化蹚出新路,产城相融,交出一份区域经济的亮眼“成绩单”。
济青联动
构建“双都市圈”新格局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今年冬天,济南市民的游冬半径,从黄河南岸扩到了北岸:11月23日,济南黄河大桥新桥、济南黄河齐鲁大桥两条跨黄通道同时通车运营,济南的跨黄通道增至21处,居于沿黄城市首位。现在,每天约有3.5万辆车从济南黄河大桥新桥通过,是济南跨黄通道名副其实的“流量桥”。
按照规划,济南将建成34处跨黄通道,包括28座大桥和6座隧道,规划数量和密度位于沿黄城市之首,济南黄河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支撑济南都市圈沿黄发展迈步向前。
12月17日下午,青岛都市圈会客厅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启用。会客厅除了展示青岛都市圈范围内4市16县(市、区)在落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践成果外,还承载跨区域合作项目洽谈、贸易对接、人文交流、重要会议等功能,助力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深度发展。这一年,青岛都市圈建设疾行,谋划的85个总投资5351亿元的年度重点项目加速推进,16县(市、区)签署了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合作协议,毗邻县市区之间搭建30余个协作机制,合力推动交通同网、产业同链、科技同兴、服务同城、生态同治等多领域同城化纵深发展。
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国家赋予山东的重大使命。这一年,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实现强势开局。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建设疾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上备受关注的“双子星”。
例如,在科技创新上,山东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12月14日,山东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联合公布2024年山东省科技创新强县名单,济南市历城区、胶州市、利津县、济宁市任城区、肥城市、威海市文登区、临沭县、德州市德城区、聊城市茌平区和滨州市滨城区10个县(市、区)上榜,为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从研发投入看,“十强县”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313.61亿元,同比增长17.08%,占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的13.26%;从企业创新活跃度上看,“十强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4862家,同比增长53.28%,占全省比重10.64%;高新技术企业数同比增长91.27%,增速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56.39个百分点。
这一年,山东聚力打造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新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装机,齐鲁大地绿能“澎湃”,新能源产业加速起势。
向绿也向深蓝。这一年,山东以海洋强省建设为战略支点,推动海洋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书写崭新的“蓝色篇章”。通过优化陆海资源配置,推动沿海7市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包括青岛、烟台、威海等地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和青岛、威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内的12个“雁阵形”产业集群;依托32个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吸引了近1.1万家涉海企业入驻,总投资超过4200亿元。
济青“双都市圈”为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期许。11月,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从济南、青岛两城市的定位来看,一个面向黄河、一个指向海洋,一个辐射全国、一个面向国际,成为山东区域协调发展的“双引擎”。
产城相融
新型城镇化蹚出路径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产城相融的重要载体。2024年开年,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明确到2025年山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以上。
为实现这一目标,山东加快实施产城融合行动、城镇能级提升行动、城市更新行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城乡融合行动。这一年,围绕五大行动部署,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建筑业、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区域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这一年,“山东的路”继续延长、拓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700公里,距离2025年“1万公里”目标又近了一步。
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以打造“轨道上的山东”为目标,山东还持续完善全省“四横六纵”高铁网,10月21日,G9227次复兴号列车从莱州站出发,潍烟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已有的13条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047公里,居全国第一。目前,雄商高铁、津潍高铁、济滨高铁、济枣高铁等6个高铁项目还在建设中,预计到2027年,在建项目全部竣工后,全省高铁通车里程将突破4300公里。
优势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2024年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增10个。截至目前,山东拥有7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三批累计认定3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国家级、省级产业集群梯次培育的格局,42个省级以上集群集聚规上工业(服务业)企业6682家,带动上中下游配套及关联企业2.58万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业集群支撑了“产城融合”,实现了产业、城市、市民之间的共生共赢。
12月16日,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日照市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意见》,支持日照市更好发挥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建设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新样板,更好助力山东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
日照在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先行先试,通过提升发展能级,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贡献港口城市突围“样板”。
“在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上聚焦用力。”岁末年初,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如是部署,大省挥毫,有望为2025年皴染一幅波澜壮丽的跨区域画卷。(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