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鲁企超40万家
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大力度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
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的一部分。2024年,山东聚焦“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贡献工业力量。为此,山东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分别就中小企业和规上企业,出台了既有针对性又相互关联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借助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山东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典型借鉴意义非常强。
近年来,山东全面加快制造强省建设,实施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健全一系列配套政策体系,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尤其是提级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已成为促进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增长点。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认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撑新型工业化的深层次逻辑为提升制造业效率、升级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链韧性、实现绿色低碳。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在此方法论的作用下,制造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2023年,山东印发《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部署实施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今年以来,山东更是将制造业数字化提标行动,作为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之首,实数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先发优势全面拓展。
《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具体而言,首先要发挥龙头骨干企业领航带动作用,其次,要加快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上述行动取得良好成效:2024年1至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山东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达40.03万家,居全国第三,占全国总量比重为8.75%,较2023年底增长14.69%。
骨干引领,全面提升
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为87.3%,其中深度转型率为42%;余下未实施转型的企业,是转型普及的主要目标群体。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制定的《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下称《转型方案》)提出,力争通过3年努力,实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知尽知”“愿转尽转”“能转尽转”,转型覆盖率达到98%左右,深度转型率达到50%以上,两化融合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为实现这一目标,《转型方案》提出,要建强用好1个中心,构建优化1个工作体系,打响“工赋山东”这个特色品牌,多维度、全方位、一体化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普及提升。目前,《转型方案》正逐步实施。
首先是5月8日,“一个中心”,也就是位于济南的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下称“数促中心”)正式对外开放运营。
其次,包括“一套指标体系、一个待转企业库、一个服务商资源池、一套转型指南”和“辅导诊断、应用推广、年度评估”(即“七步走”工作法)在内的“1个工作体系”,也在持续构建优化中:2024年3月底出台了《山东省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针对未实施数字化转型企业,实行“一企业一档案”管理,建立待转型企业库;发布了《2024年山东省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名单》《2024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机构及解决方案(产品)名单》,搭建了“服务商资源池”,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知名机构在列;印发了《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指南》《山东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评测指南》等,给出了转型的指导性建议;按照行业、产业链分类举办了多场场景路演、现场会等活动,并通过“培训+辅导”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辅导诊断;分层次培育了“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工厂、5G工厂和晨星工厂,打造点上标杆、线上示范、面上样板,带动规模化推广;印发了《山东省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评估指标体系(2024年版)》,对规上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程度进行梳理分析。
最后,“工赋山东”特色品牌已初步打响:先期通过“云行齐鲁工赋山东”等系列专项行动,山东持续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优工程,坚持“建平台、用平台”双轮驱动,发挥工赋山东、“双跨”平台等市场化主体作用,推进工业互联网进企业、入园区、拓行业,以品牌建设助力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构建“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工赋山东”模式。
为中小企业加“数”赋能
中小企业是当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主战场。据了解,中小企业贡献了超过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和80%的城镇就业。数字化转型为中小企业带来提质升级、降本增效、业务创新等发展机遇,有利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山东制定的《关于聚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的意见》提出,中小企业是数字化转型的薄弱点,更是未来的着重点。上文提到的数促中心,便是破解中小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问题的有效载体。
据介绍,数促中心有三个“首创”:首创“企业端”视角,坚持从中小企业视角出发,引导企业“愿转”,指导企业“会转”,助力企业“敢转”;首创“柔性化”展示,线上借助大数据和算法服务,实现数促中心柔性化、可成长展示服务,再通过线下体验中心搭建体验场景,针对不同行业企业柔性化专题展示;首创“一码游”服务,每个企业可注册形成自己的二维码,可凭此码在各大功能区获得案例匹配、需求匹配等。
最新数据显示,数促中心已汇聚各类服务商639家、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1825个,探索出多种数字化转型模式,累计为8623家中小企业提供诊断、对接、培训等数字化转型服务,将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搭上数字化“快车”。
余晓晖表示,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关注点首先是“保生存”,其次才是提能力。同时他还建议,以大规模设备更新、新型技改城市试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为契机,加强省内政策、资金统筹力度,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推动传统产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余晓晖还建议加快推进以人工智能为典型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攻关和产业培育,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丰富技术产品供给,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数据基础设施+行业数据空间+公共服务载体”的一体化服务应用体系,支持从园区、龙头、链主企业等切入开展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行业数据空间建设,深化可持续运营模式等。(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杜杨)